• 电话: +8613193436602
  • sunyiminbaixuebing@163.com

孙一民教授诞辰98年纪念日

孙一民教授诞辰98年纪念日

公元2008年与2009年之交的冬天,金融危机寒流的到来使这个冬天显得格外寒冷。有一个故事却给古老的东方吹来一股暖暖的春意: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与天津一位普通白血病儿童小瑞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在中国大地上一时传为佳话,新闻媒体报道后,令数不清的人为之动容。这其中有一位九十有一的老人,他就是居住在北京朝阳区某小区的退休著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一位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每天有多少国内外的大事要他去操心,要他去处理啊,他在日理万机中还牵挂着一位白血病患儿的治疗。孙一民被感动得落泪了,失眠了,作为治疗白血病方面的专家,他坐不住了,他决心重披战袍,二度出山,带领弟子向白血病再发起一次新的冲锋。这些日子,清静多年的孙一民先生的家又热闹起来。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的部下,他的患者,他的朋友……又一个个被他用电话找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必定是九十多岁的人了,我行医六十多年,积累了一些医疗经验,我总不能把这些东西带走啊!我无权这样做,因为它不是我个人的私有‘财产’,它应该属于我们的人民,应属于我们的国家。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把它留给百姓,留给国家。”停了停,孙一民接着又说:“最近温总理关心的白血病患儿小瑞的事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想法。病人在呼救,医生岂能坐视不管!”老人双眼充满了激动的泪花,在场的人也被孙先生的一番话所感动。为患者着想,为传承民族医疗事业着想,这就是孙一民博大的胸怀。孙一民1919年出生于河南安阳市的一个中医世家,伯父、父亲均为当地的名中医。他就读于我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创办的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是我国第一批接受正规院校教育的中医人士。他因学业优异,一毕业就被校方聘为学院的董事,毕业前拜施今墨先生为师,并随恩师在北京、南京行医多年。1953年施先生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进京,临行前,特将南京诊所委托给孙一民管理,并亲自用毛笔在宣纸书写了清脑汤、气管炎、妇科、胃病四张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疗效的秘方赠予爱徒孙一民。施今墨先生亲笔留世的药方本来就不多,这四张施今墨先生还加盖了施今墨先生私印的药方是仅有的四张。孙一民教授常说:“我是为中医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中医是我生命的全部,没有中医就没有我孙一民。”孙一民从医六十多年,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河南,从河南到广州,又从广州到北京,他不论是当学生、当医生、当所长、当教授,还是当中医院院长、当市政协副主席,他一生只为一件事奔忙———那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六十年耕耘,六十年收获。孙一民教授探索出一套从甘寒养阴法、调理气机法、清脑法和软坚散结法等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创立了30多个简、便、廉、验的处方。其中,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葶苈五子汤”,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四鲜汤”疗效独特最为知名。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鲜中药的研究,成绩斐然。1974年以来,他用此法治疗白血病患者6000多例,缓解率达80%,创造了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奇迹。对此,新华社,人民日报和海外媒体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他编著的《临证医案医方》一书,先后出版两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充实新内容后近日准备第三次再版,该书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并在治疗实践中广泛引用。……孙一民教授,在学生的眼里,你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在患者的眼里,你是他们再生的父母;在同行的眼里,你是一位勇于探索的智者;在熟人眼里,你是一位通晓古今的大学者;……孙一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与孙一民教授交往甚密,对他的为人和学识很是赞赏,俩人经常论古谈今,孙一民的博学令卢嘉锡钦佩不已,称他为“高人”。 卢嘉锡一语中的,孙一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医之大家,就是他进行全方位大修炼的结果。……孙一民的学生、患者、同事、朋友听了他要二度出山的陈述,无不投来敬佩而信任的目光。孙教授的从医历史告诉人们:只要他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但是如今孙先生毕竟是九十多岁的人了!人们在默默祝福他。

(二) 

九十年前,孙一民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个世代为医的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当地著名中医。从小孙一民听的是唰唰拉响的药盒子声,闻的是浓浓的中草药味。他最早听到的故事就是老人们反复讲的孙思邈为老虎拔掉卡在喉咙里的骨头,劝老虎改邪归正不要吃人的故事和杏林的传说。看惯了一个个患者面带着痛苦走来,几副草药后一个个又面带笑容从这里走出的场景。……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孙一民的幼小心灵里深深种下了热爱中医的种子。1940年春季的一天,20岁的孙一民被父亲叫道身边:“你长大了,对未来从业方向有什么考虑?”孙一民不加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当医生,像你们一样当个好中医。”当中医,这也是父亲的心愿,看得出父亲对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但还是不露声色地问:“你考虑过没有,当中医就要准备受一辈子穷,吃一辈子苦啊,你有思想准备吗?”“有!”孙一民牙缝里蹦出一个字来,就这一个字让他奔波了一生,奋斗了一生,也快乐了一生。一九四零年夏天,孙一民带着理想之梦走进了施今墨创办的全国唯一一所正规中医大学——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成了一名我国第一批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医大学生。中国首批中医大学生,中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学生,再加上自己是中医世家的子弟,孙一民掂出了这次北京求学的份量。他一走进大学校门,就展露了中医才子的天分,学校每次考试他总是名列前茅。即便这样,他也并不满足,下了课除了睡觉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读书学习上。学校放暑假了,同学们有的返乡探亲,有的结伴外出游历名山大川,而他大学期间的几个暑假都是在校园里埋头苦读中度过的。北京的夏天是炎热的,那时的学校不要说没空调,连个电风扇也没有,孙一民就靠一把蒲扇,一盆冰水,一条湿毛巾,光着膀子,穿着短裤,每天都坚持啃书本。孙一民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一个人的特别注意,“后生可畏”,这个人就是施今墨先生。所以,孙一民大学一毕业,就被华北国医学院特聘为学院最年轻的董事,那年他只有二十七岁。施今墨收徒是很严格的,不愿为中医奋斗一生的人他不收,医德不高的人他不收,专业不拔尖的人他不收。孙一民不但成了施先生的弟子,而且一毕业就伴随施今墨在北京、南京行医多年,深得施先生器重。恩师的为人为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孙一民都铭记在心,努力实践。尤其是施今墨“做医先做人”的医德理念影响了孙一民的一生。孙一民忘不了恩师施今墨为他改名的事。孙一民原名孙逸民,因为师兄中有一位叫逸人的,施今墨提议他改个名字,并亲自为他改名为“孙一民”,老师说我们做中医的讲的就是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希望你永做普通一民;孙一民忘记不了施今墨的特殊掛号制度。施今墨规定每天从50个掛号中拿10个名额作为特殊号,只收正常掛号费的一半或全部免费,照顾那些看不起病的平民百姓。孙一民忘不了有天中午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在国医学院等待应诊的患者都以为今天施先生不会出义诊了,正在这时他却冒着大雨赶到诊所,为患者义务诊病;孙一民忘不了恩师治好的病人成千上万,从南京到北京施今墨的诊所里从没有挂过一面患者赠送的锦旗;……“厚德载物,厚德载医”,施今墨能成为名医大家,就是他修医先修德的结果。孙一民决心做一个像施先生那样医德高尚的人。从省长、部长到工人、农民,在孙一民眼里都是他的一个普通患者,从没有轻重之分,厚薄之别。二十年过去了,患者艾凤军至今还记得那难忘的一幕:孙一民正在为病人诊病,病人排起了长队,那时16岁的艾凤军在头扎白毛巾的爷爷陪同下也在排队候诊。排了一上午总算快轮到自己了,这时一个当地的干部硬是加塞到他们前面。爷俩有气也不敢出声,只好忍了。这场面让正在诊病的孙一民一抬头看见了,他当面毫不客气地把加塞的人请了出去。艾凤军爷俩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对孙一民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艾风军坚信,孙爷爷这样一个不信邪的人,一定能够帮自己治好病。有次河南省二轻厅的一位厅长,从郑州跑到安阳来找孙一民看病,得的是肺脓肿,治遍了省里的大医院,可就是低烧不退,孙一民为他治疗三个多月,彻底解决了低烧不退的难题。这位厅长早就听说孙一民看病从不收礼,便借着过年摆了一桌酒席请孙一民吃饭,从中午十一点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多也不见孙一民的面。接着这位厅长在正月初六又二次请客,孙一民还是没到场。厅长很是想不通,跟安阳的市委书记反映了这件事,书记见到孙一民说:“我请你去不去?”孙一民说:“吃饭你请我,我也不去。”书记说:“那我请你看病呢?”孙一民说:“看病,那我就不敢不去了。”书记笑了:“你个孙大夫,真让我拿你没办法。”孙一民说:“其实吃顿饭天塌不下来,可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别人我管不了,我孙一民就是不能破这个例。人得病了,本来就是很不幸的事,我们当医生的还要收人家的礼,吃人家的请,我于心不忍啊!”有段期间,有些医生为了创收,业余时间给病人看病诊费越收越高,此时已是政协副主席的孙一民教授对此十分反感,他一方面明令自己的徒弟们“此风不可长”,一方面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义诊作为回应。六十多年行医中,孙一民为百姓免费诊病或接济的患者不计其数。光与患者通信就多达万封,可以说是每信必答,下班后伏案写回信对孙一民那是常事。行医中,孙一民常碰到有的患者治好了病对他说一些过头表扬的话,他却说:“说中医博大精深我赞成,但不能贬低西医,中医西医同是人类两大文明各有优长,谁也替代不了谁;至于我个人治好别人没治好的一些病,不必过讲,正如我老师施先生所说治病好比吃包子,本来5个包子就能吃饱,前面的医生是前四个包子,我只不过是那第五个包子而已。”就这样,孙一民在通往中医之巅的道路上,脚下铺满一块块厚德载物的基石,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是那样扎实。